据《日本经济新闻》报道,截至2024年,日本预制菜市场规模已突破10万亿日元,且仍在增长。在国内,预制菜市场同样在扩张,却饱受争议。
为何日本人对预制菜如此偏爱?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对预制菜存在多余的偏见?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经验,保障国内预制菜的安全和健康吗?
要理解日本预制菜的流行,首先必须看到日本社会的变化。现代日本社会呈现出高度城市化和快节奏生活的特征,东京、大阪、横滨等大都市的打工人普遍加班到深夜,根本无暇在家做饭。
据《朝日新闻》2023年的调查显示,日本超过60%的上班族每周自己做饭的次数不超过两次,而其中近40%的人依赖超市、便利店或冷冻食品解决三餐。
日本的“社畜文化”闻名全球,很多职场人士下班回家已经是晚上10点,甚至11点以后,自己做饭显然不现实。
不仅如此,日本很多年轻人的公寓面积狭小,厨房设施有限,很多房间甚至没有燃气灶,这进一步降低了人们做饭的意愿。相比之下,购买加热即食的预制菜成为更好的选择。
日本的便利店文化极为发达,7-11、罗森、全家等品牌几乎遍布全国,且24小时营业。在这些便利店里,从炸鸡块、咖喱饭,到乌冬面、关东煮,甚至高端和牛寿喜烧便当,几乎所有食物都有即热版本。
根据2023年《日本食品产业报告》,7-11仅靠便当、饭团、速食面等预制食品,每年的销售额就超过1.3万亿日元,占据了公司总收入的四成。这意味着,预制菜不仅是一种选择,更是日本社会不可或缺的饮食方式。
根据日本总务省2022年的调查,日本独居人口占比已超过38%,特别是在东京,这一比例甚至超过45%。单身人士的增多,使得人们对小包装、即食、低烹饪成本的食品需求大增。除了年轻人,日本老年人的预制菜消费也在快速增长。
《读卖新闻》曾报道,日本70岁以上的老人中,有近30%的人每天至少食用一餐预制菜。由于老年人行动不便、烹饪能力下降,许多食品公司开始专门研发适合老年人的软质预制食品,如易吞咽的豆腐汉堡、少盐少糖的便当等。
此外,日本政府还推行了“长寿食品计划”,鼓励食品企业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预制菜。日本著名食品公司日清推出了一款“胶原蛋白乌冬面”,不仅降低了钠含量,还加入了易消化的蛋白质,以满足老年消费者的营养需求。这些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日本预制菜市场的发展。
尽管预制菜的需求巨大,但食品安全问题始终是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日本食品行业采取了一系列严格措施,以确保预制食品的安全性。
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是一种国际通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在日本被广泛应用于预制菜行业。所有进入市场的冷冻食品,必须经过HACCP认证,这意味着食品生产必须严格控制原料采购、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
2022年,日本全家便利店因一款冷藏便当的保鲜期争议,陷入舆开云网页版 开云kaiyun论漩涡。当时,有消费者发现,部分全家便当的保质期较长,引发“是否使用过量防腐剂”的猜测。随后,全家便利店紧急召开记者会,公布食品检测报告,并强调“所有便当均通过HACCP标准认证,采用低温杀菌和高科技包装技术,以确保食品安全”。
这一事件也让公众对日本食品企业的监管力度有了更深的认识。日本政府要求食品生产企业实行“生产履历制度”,即所有食品的原材料采购、加工、存储都必须可追溯。
例如,在超市购买一份冷冻鱼排,消费者可以扫描包装上的二维码,查询该鱼排的捕捞地点、加工工厂、生产日期等信息。
尽管日本预制菜广受欢迎,但人们对于高盐、高油、高食品添加剂的担忧也在增加。2023年,日本政府出台了一项新政策,要求预制食品生产企业减少40%的人造防腐剂使用量,并推广无添加剂食品。
2023年,7-11推出了一系列“无添加剂便当”,不使用防腐剂、人工色素,并减少盐分摄入量。这些健康便当在市场上大受欢迎,上市半年后销量增长超过50%。这表明,日本消费者的健康意识正在增强,未来,食品企业必须在“健康”和“方便”之间找到更好的平衡。
相比之下,国内预制菜市场在迅速发展的同时,却遭遇了诸多质疑,主要集中在食品安全和价格虚高两个方面。许多消费者并不反对预制菜,但他们害怕的是吃到“劣质速食”或者“被宰”。
食品安全问题是国内预制菜市场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由于行业标准尚未完全完善,一些企业为了延长食品保质期,过度使用食品添加剂。例如,有网友在购买某品牌的预制牛肉时,发现成分表里含有大量增稠剂、防腐剂、香精,让人怀疑这些食物的安全性。
此外,国内的冷链运输体系相较于日本仍不够成熟,部分商家为了节省成本,甚至使用普通物流运输冷冻食品,导致食品在高温环境下变质。除了食品安全问题,价格虚高也是国内预制菜市场引发争议的重要原因。
许多消费者发现,一些餐厅开始悄悄使用预制菜,但依然按照现做菜的价格出售。例如,某火锅店的一道售价68元的水煮鱼,实际上只是几块冷冻鱼片加上一包调味料加热而成,而这样的预制菜成本可能不到20元。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让消费者倍感不满,认为自己花了大价钱却吃到的是廉价快餐。消费者“被迫”接受预制菜,而没有选择权。
预制菜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在于如何让消费者吃得安心、买得放心。日本的经验可以为国内提供一些借鉴:
首先,国内应建立更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政府可以推行食品溯源系统,每一款预制菜都应标明原料产地、加工方式、添加剂成分等,让消费者可以扫码查询食品的详细信息。这不仅可以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还可以倒逼企业提升食品质量。
其次,餐饮行业应该主动标注哪些菜品是预制菜,让消费者有知情权。日本的餐厅会明确区分预制菜和现做菜,而国内很多商家为了利润,不愿意告知消费者自己的食材是预制食品。这种做法无疑会引发消费者的不满,甚至损害行业的长期发展。
最后,预制菜的定价应符合市场规律,而不是让消费者感觉自己“被坑”。如果预制菜的成本比现做菜低,价格却没有下降,那显然是不合理的。政府可以鼓励市场竞争,让更多正规食品企业进入行业,从而降低预制菜的生产和销售成本,让消费者真正享受到价格合理、品质可靠的预制菜产品。
综上所述,日本预制菜的流行,既有社会结构变化的因素,也有食品产业发展的推动。虽然预制菜带来了便利,但食品安全、健康隐患仍然是重要挑战。
预制菜并不可怕,真正让消费者不满的,是价格虚高和食品安全隐忧。如果国内的预制菜市场能像日本那样做到食品安全透明、价格合理,相信大多数消费者是愿意尝试的。特别是对于打工人而言,如果能够用合理的价格吃上一份既省时又安全的预制食品,那么预制菜完全可以成为一种受欢迎的选择。
参考资料:经济参考报 2023-10-18《看世界·春燕看日本丨日本如何发展预制菜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