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前总理默克尔就曾提出,要警惕对俄罗斯的依赖,尽早布局替代方案,但那些话没被重视,
可俄乌冲突打到现在,局势超出所有人的预期,更让人没想到的是,三年过去了,默克尔当初一语中的,如今最大的“输家”竟会是欧洲。
回头看,事实已经摆在眼前,随着冲突持续升级,俄罗斯一旦关闭了对欧洲的天然气供应,欧洲各国这才真正体会到被牵连的严重后果,天然气断了,能源紧张,价格迅速飙升。
居民生活成本直线上升,连工业生产都受到了严重影响,不少企业因为承担不起高额的电费和燃气费,不得不减少生产,甚至直接停工。
德国等传统制造业强国的企业更是大量外迁,把工厂搬去美国或亚洲,欧洲的产业链正在被削弱,经济陷入低迷。
现在大家才明白,默克尔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只不过,等欧洲醒悟过来时,已经晚了,局势已经彻底变了,能源成本高企,企业竞争力下降,老百姓的生活压力也越来越大。
这场战争虽然没发生在欧洲本土,但它引发的连锁反应,却实实在在地冲击了整个欧洲经济,通货膨胀、企业倒闭、失业增开云网址 kaiyun官方网加,这些是欧洲各国正在面对的现实。
默克尔当年就警告过:如果不调整对外依赖,欧洲很可能会在地缘冲突中成为最大输家,她说这话时,不少人觉得太消极,认为她是在故意制造恐慌,是妥妥的“政治投降”。
政客们不爱听,但现实会教他们做人,冲突之前,俄罗斯的廉价天然气,就是欧洲工业机器里最关键的润滑油,尤其是对德国这样的制造业巨头。
欧盟有超过40%的天然气和将近一半的煤炭,是从俄罗斯进口的,这个比例不是小数目,对很多国家来说,就是赖以运转的能源来源,结果冲突爆发后,欧盟选择站队,对俄罗斯实施了大规模制裁。
本来以为这样能给对方施压,没想到反而先伤到了自己,制裁一出台,俄罗斯方面反手就关闭了天然气供应通道,而欧洲却根本没有替代方案,欧洲亲手把自己最依赖的能源开关给断了。
欧洲人只能咬着牙,用三四倍的高价,去买美国运来的液化气,这就像戒掉了便宜实惠的家常菜,每天都去吃米其林大餐,这钱包能受得了吗?
看看真实的数据就知道问题有多严重,2022年,欧洲的天然气价格暴涨,一度涨了几倍,连带着电价也冲上了高位,老百姓家里的电费账单翻了好几番,企业的运营成本也被推到了极限。
对企业来说,这样的环境根本没法生存,原材料贵了,运输费涨了,用电用气的成本高得吓人,市场需求又在下滑,结果就是大量企业接连倒下,光是破产数量,就创下了欧洲多国历史新高。
有人在亏钱,就肯定有人在赚钱,在这场博弈里,美国无疑是那个最大的得利者,美国一边对外宣称要“支持盟友”,一边却趁机大量向欧洲卖高价天然气,赚得盆满钵满。
军火生意更是做得风生水起,乌克兰战场成了美式武器的最佳展销会,欧洲各国纷纷下单,美国的军工复合体赚得盆满钵满。
更绝的是,美国还推出了《通胀削减法案》,赤裸裸地对欧洲企业说:来我这儿建厂吧,我给你发钱,这明显不是挖墙脚了,这是在拆承重墙。
而另一边的俄罗斯呢?欧美的制裁确实很痛,但它没倒下,普京迅速掉头,搞起了“向东看”,虽然俄罗斯在西方市场被大规模制裁,但另一边,中印迅速填补了空缺,成了它的新客户。
俄罗斯手里握着的是全球都绕不开的重要资源,比如石油、天然气、化肥这些东西,不管哪个国家,不管政治立场是什么,只要要发展经济、保障民生,就离不开这些关键物资。
德国,感受最深,它的工业用气占全国一半以上,能源一贵,德国制造的成本优势荡然无存。
全球闻名的巴斯夫,德国化工的骄傲,要么停产,要么干脆把工厂搬到美国去,这可不是简单的工厂搬迁,这是连锅端。
技术、人才、资本、工作岗位,几十年的心血,就这么被大洋彼岸用高额补贴的铲子,一下一下地挖着墙角。
更别提,乌克兰的烂摊子还得欧洲接着,八百多万难民涌入,吃、穿、住、行、看病,哪一样不是巨大的财政黑洞,援助乌克兰的武器,也快把欧洲的武库掏空了。
德国的GDP连续下滑,经济倒退五年,老百姓的耐心也到了极限,近一半人要动用储蓄来付能源账单。
民怨沸腾之下,政治洗牌是必然的,于是2025年,默克尔的继任者朔尔茨下台,更加务实的默茨上任,他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
默茨很清楚,口号不能当饭吃,德国经济一半靠出口,而中国是它最大的饭碗,所以他一上台,就赶紧重申“一个中国”,强调合作。
因为他明白,在电动汽车的赛道上,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中国也需要在德国设立研发中心,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捆绑,才是德国经济最后的救命稻草。
德国总理默茨试图调整方向,把更多精力放在亚洲市场,尤其是和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加强合作,希望借此缓解德国经济面临的压力,但这条“向东看”的自救之路,并不好走。
正当德国努力想摆脱对西方市场的单一依赖时,美国那边却丝毫不给缓和的空间,特朗普政府重新拿起关税大棒,公开威胁要对从欧洲进口的汽车加征高额关税。
而汽车正是德国最核心的出口产业之一,一旦真的被加税,将直接影响德国大量企业的订单和利润。
默茨政府希望通过多元化来稳住局面,但现实中,来自各方的压力让这一策略推进得非常艰难。
而欧盟内部更是人心涣散,德国想靠近中国,稳住经济基本盘,可波兰、立陶宛这些东欧国家,却觉得安全比面包更重要,一门心思地抱紧美国大腿。
这种根本性的分歧,正在撕裂欧盟的团结,一个想踩油门,一个想踩刹车,“欧盟”随时都可能散架。
《断气+电价波动,欧洲陷入新一轮能源焦虑》- 环球时报,2025年1月
《俄乌冲突以来的欧洲经济——表现、原因、政策应对与前景》- 复旦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2024年
《中德电动汽车合作指导委员会第8次会议成功举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2024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