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iyun(开云中国)官方网站

山区突围“芯”农业|清远连山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能-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欢迎访问kaiyun官方网站-登录入口

山区突围“芯”农业|清远连山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首页 > 新闻资讯 > 公司新闻 > 山区突围“芯”农业|清远连山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山区突围“芯”农业|清远连山释放农业新质生产力新动能

  8月风吹稻,沃田好“丰”景。清晨,清远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农业科学研究院(连山水稻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基地)里,院长陈嗣建和研究员李启标穿行在齐腰的稻田间。他们手中的“金种子”,既关乎粮食安全,也承载着富民希望。

  山上青草正盛,佩戴“电子耳标”的黑山羊在小三江镇省洞村智慧牧场觅食,数据实时回传至云端;与此同时,小三江镇另一端,古法制作的腐竹在氤氲热气中凝结,被工人抬去风干。蜿蜒山路尽头,是有着千年底蕴壮瑶风情浓厚的“网红村”——蒙洞古村,这座乡村运营CEO培训基地每天都要接待络绎不绝的游客。

  在智慧羊标准化创新研究基地,每一只羊的耳朵上都佩戴有专属电子耳标。南方日报记者 黄津 摄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日前发布第632号公告,对清远黑山羊等7个清远农产品予以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并实施保护。如今清远共有23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其中3个在连山。

  作为清远首个农业新质生产力试点,连山以“一中心五基地”为核心,将民族特色资源与科技、人才深度融合,2024年3月6日率先破题,挂牌成立全市首个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心,目标直指“农文旅体康”融合发展的现代化农业新业态。

  开辟新赛道、增强新开云网址 kaiyun官方网动能、塑造新优势,经过一年的发展,连山不仅成为清远农业转型升级的“尖兵”,更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经验。

  破壁机一响,豆香四溢。连山众创农贸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之阳将腐竹还原成豆浆,客户饮用后赞不绝口,在市场赢得口碑。

  豆制品在市场上并不罕见。如何突破传统农业效率低下、同质化严重的缺点?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解法,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结合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广东生态发展区、农业县、民族自治县的四大定位,连山提出了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任务。”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委书记许崇砚说,瞄准关键领域,连山推动技术革命性突破。

  “古法腐竹离不开优质大豆。‘芯片’要抓在自己手上。”李之阳说。2021年7月,连山众创与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合作,设立了“连府人家5D标准腐竹非转基因大豆种植基地”。通过自主研发的“5D标准”,即种植、加工、检测、包装、储运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大豆蛋白质含量提升至45%,超过35%的行业平均水平,同时产品合格率达99.8%。

  “芯”握手中,育种向新。科技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扎根土地的精准工具。在连山水稻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基地,育种工作正从2.0迈向3.0。“我们过去追求高产,现在更注重优质和特色,尤其是香味和抗性。”陈嗣建介绍。基地依托5000多份珍贵育种材料,发挥现代育种技术,显著缩短育种周期,增强品质。对著名不育系“吉田A”进行丝苗型定向改良选育出的“吉香A”,米粒修长,长宽比达4.0—4.1,香味物质含量超越对照品种,直链淀粉含量约15%,口感更优。

  2024年7月,“粤北繁制中心”落户连山,3000余份水稻种质材料入驻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湾区种质数字港”,利用基因型精准鉴定技术,育种效率和精准度将大幅提升。与此同时,连山投资4.18亿元建设现代农业种业基地,推动科研育种、数字农业、种苗培育及全产业链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力冲刺创建省级制种大县目标,实现从“卖稻谷”向“卖种子”的产业升级。近年来,该基地育成杂交水稻不育系1个,国审品种1个,省审品种开云网址 kaiyun官方网10余个,30多项成果获奖。

  “粤北繁制中心”落户连山,3000余份水稻种质材料入驻广州国家农业科创中心“湾区种质数字港”。受访者供图

  在小三江镇省洞村的智慧羊标准化创新研究基地,广东领头羊智慧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尚帅展示了国内首套黑山羊数字化测定系统,“每只羊都有电子芯片,芯片将环境数据、羊只信息等上传云端,助力实现精准饲喂和安全预警”。

  基地与专家团队合作,运用分子育种技术融合努比亚黑山羊、雷州山羊和连山黑山羊优秀基因,培育高适应、肉质优、繁殖强的新品种。“智慧化让存活率和管理效率显著提升,成本有效下降。下一步,我们将建设‘光伏+标准化羊舍’,实现绿色养殖。”尚帅说。

  连山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连山正强化科技资源导入,加快形成农业新质生产力,包括推动种子种业研究,推动农产品科研攻关,推动科技赋能提质,协助基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

  夜幕降临,壮瑶风采非遗产业园上篝火正旺,身着盛装的壮家儿女手挽手跳起欢快的竹竿舞。从默默无闻的小村到国家3A级景区的“网红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冀麒宇是关键推手,他用短短几年时间让沉寂的织机重焕生机。“我们通过‘三地活化’,也就是盘活承包地、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用120亩土地打造集培训、民宿、文旅场景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园。”冀麒宇创新“土地+技艺”双入股模式,带动900多名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昔日的“寸锦寸金”正通过织娘们的巧手编织,化作乡村振兴的金色纽带。

  连山石坪村从默默无闻的小村蝶变为国家3A级景区。南方日报记者 曾亮超 摄

  针对撂荒地问题,大豆精深加工创新研究基地通过“保底租金+产量分红”模式,在小三江镇流转整合300亩撂荒地,实现集约化种植。“一名农户的30亩田地年租金从200元/亩增至800元/亩,加上分红,年增收2万元。”李之阳说。

  连山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柔性引才”,智慧羊标准化创新研究基地引进广东省牛羊产业体系科学家教授团队10余名专家人才,指导解决黑山羊疫病防控及数字化管理、种养循环等30多个生产经营问题。同时,连山水稻现代种业科技创新基地引进华南农业大学、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及广东仲恺工程学院等专家团队47名专家,2024年开展连山大米有机栽培技术提升班9期,培训人数485人;电商人才培训班共2期,培训人数80人。众创公司从省农科院引进李育军教授团队,研发团队从2人扩至10人。县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心积极搭建对接平台,发布技术需求清单。

  “柔性引才”引智攻关,“在地育才”造血赋能。研究生蒙美芹返乡7年,通过发展旅游盘活资源,将家乡打造成“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国家3A级景区”。

  针对人才匮乏的困境,蒙美芹自主研发妇女旅游人才培训计划,创造将初中毕业生培养成业务骨干的案例。同时,引入高校团队到永梅村开展研社会实践活动,累计接待高校团队5000人次。开拓研学、人才培训,带动村集体增收……截至2025年5月,蒙美芹主导的项目培训乡村CEO超750人,培训村民服务乡村旅游可上岗人数达80人,村集体收入增加10万元。

  人才多元联动和对土地资源的盘活利用增强了产业根基,也让发展成果惠及农户。各基地创新联农带农模式,智慧羊基地通过“公司+集体+合作社+农户”的养殖模式养殖连山黑山羊。如今,该基地已带动就业超1500人次,人均收入超3000元,村集体及农户获得土地租金约10万元,实现综合产值超1000万元。水稻基地则通过订单种植、高于市价回收等方式,直接或间接帮助300多名农户。

  立足湾区大市场,连山以标准化提升品质,以新业态延伸价值链,连山带着“粤字号”标准闯大湾区。众创腐竹获“粤字号”后,单价从18元/斤跃升至28—45元/斤,高端礼盒占比25%,2024年与广州连锁餐饮签下1200万元的年供协议。

  在连山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一年间,预制菜延长了产业“美味链条”。丰乐农业在2024年成立了连山首家预制菜研发中心和生产车间,蔬菜干制品和蔬菜冻制品两条生产线年春节前推出首个预制菜“连山特色盆菜”(含福堂白切鸭、白切鸡、烟熏腊味、扣肉、姜拌饭等),试生产的350份销售一空,产值50万元,市场反响热烈。

  “连山特色盆菜”是当地预制菜发展的一个缩影,壮瑶预制菜研发基地则是产业链延伸的新亮点。该基地依托连山大米及大肉姜(2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和“粤菜师傅”工程60道特色美食,成功研发“壮瑶年菜”“瑶族炒饭”“壮族腐竹焖腊肉”等预制菜产品。如今,基地正推进标准化工作,带动周边农户发展初精加工。

  连山的探索,离不开党委、政府的强力推动和系统谋划。新成立的连山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心与县“百千万工程”指挥部办公室合署办公,成为统筹全县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中枢神经”。其核心职能明确为协助基地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对接高校科研机构;推动农业与二三产融合,制定产业深加工规划;加强人才培养引进与交流培训;健全合作机制,支持企业参与产学研用。多渠道探索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

  2024年,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带动下,连山农文旅产业实现全面增长。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8.2亿元,同比增长4.4%;粮食播种11.33万亩,总产量4.28万吨,其中丝苗米种植面积9.25万亩,总产量3.53万吨,综合产值5.31亿元。畜禽养殖稳步提升,生猪、肉牛、黑山羊等累计出栏8.47万头,清远鸡出栏超110万羽。大肉姜、大豆等特色蔬菜种植面积11.95万亩,产量达17.3万吨。水产养殖面积314公顷,水产品产量达2486吨。与此同时,连山乡村旅游持续升温,全年接待游客同比增长17.72%,旅游总收入同比增长16.31%。人才培育同步推进,连山累计培养乡村运营CEO、高素质农民等农业农村实用人才超5000人次,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用科技赋能突破资源约束,以机制创新激活沉睡要素,连山靠标准品牌打开大湾区市场,借业态融合提升产业价值。以科技提品质、标准树品牌、文化引流量的实践,连山为清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地、优质农产品供应地和旅游度假目的地贡献了力量,更为广大山区县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暨南大学教授、华南城市研究会(智库)创会会长、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委员胡刚:

  南方日报:连山在清远率先发力布局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广东乃至全国来说有何重要意义?

  胡刚:连山的探索具有典型样本价值。粤北山区普遍面临“九山半水半分田”的资源约束和发展基础薄弱等挑战。连山山多地少,全县总面积1265平方公里,可耕地面积仅13万亩(其中水田9万亩,现有的田地以梯田为主);人口也少,户籍人口12.5万,常住人口只有9.5万人,属人口小县。连山能在此条件下,通过科技赋能、机制创新、产业融合“三箭齐发”,系统性破题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价值链位势,对破解民族地区、生态功能区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共性难题,提供了经验。

  南方日报:对于连山等山区农业发展而言,应如何借鉴全省优势资源,结合自身生态、产业特点,走出差异化、特色化道路?

  胡刚:关键在于深挖禀赋、错位发展、科技嫁接。在生态价值转化方面,连山的最大优势是其不可复制的生态家底。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核心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市场竞争力。这要求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生产、可追溯体系、品牌塑造,如强化“地理标志产品”等标签,让消费者为生态溢价买单。电商、新媒体是讲好生态故事、直达高端市场的重要渠道。

  在技术适配与场景创新方面,山区地形复杂,需选择适配性技术。连山在智慧牧业、精准育种、轻量化数字化应用等方面已有成功实践,应深化推广。低空经济在山区农田监测、病虫害防控、物流配送等方面有广阔场景,需加快布局应用成熟技术。

  在人才观念革新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最核心的要素之一是掌握新质技能的劳动者。连山的实践表明,既要大力“柔性引才”解决高端技术瓶颈,更要通过系统性、实操性的技能培训,如乡村CEO培训、有机种植、电商运营,将在地农民转化为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职业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