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独有偶,春雪食品2024年上半年营收为11.64亿元,同比下降15.47%;
年初,上海、南京、天津、杭州等地区就陆陆续续出现一些餐厅在门口贴出告示,宣称本店杜绝预制菜。
今年上半年,国内餐饮业注销、吊销的企业数量达到了105.6万家,和2023年上半年47.2万家相比,再次翻了一倍多。
所以,消费者本身对预制菜的接纳程度,注定了那些急需流量的餐厅要大刀阔斧地与预制菜做个“了断”。
同时,由于前两年的预制菜过于高调,也导致这届消费者外出就餐格外追求所谓的“锅气”。
实事求是的说,预制菜在近年来确实因其便捷性和成本效益在餐饮行业中迅速崛起。
但同时,“花了烧制菜的钱,买到的却还是预制菜”这种体验的确令人深恶痛绝。
视频中,兰湘子门店里的屏幕播放着后厨人员的工作视频,配文为“兰湘子实锤了,不是预制菜”。
我去吃兰湘子,不是饭点,一个人没有,一单外卖没有,视频后厨锅都抡冒烟了,然而厨师明明在外边休息坐着。”
尽管兰湘子强调一直坚持现炒模式,社交媒体上对兰湘子是预知菜的质疑声浪并未停止。
以往预制菜之于餐饮市场是降低成本的一大“杀器”,这也导致大量餐饮品牌开始搭建预制菜供应链。
但当前端消费无法消化后端整条供应链上的输送时,原先起降本意义的预制菜就变成了累赘。
数据显示,2021-2023年,绿茶餐厅存货结余分别为4720万元、5640万元及5960万元。
后厨智能时代的到来,让餐饮企业离艰难的降本之路又近了一步,预制菜已经不是唯一的解题方式。
总而言之,预制菜对于餐厅的正向意义在逐渐下降,这也是那些专注预制菜B端市场企业所担心的。
当然,预制菜断然不会被餐饮市场抛弃,只能说,双方之间的磨合还在继续,但愿这两者谁也不要拖了谁的后腿。
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味知香的加盟店营收为1.76亿元,同比去年下降了20%多,上半年的门店关闭数量也超出新开数量。
但实际上,整个预制菜行业在零售业务上的混战,也是导致味知香加盟门店倒下大片的主要因由。
锅圈也孵化出预制菜专卖店“锅圈肴肴领鲜”,选址在一二线城市的农贸市场,计划实现下一个万店目标。
预制菜频繁现身C端零售圈,一方面是B端的竞争愈发疯狂,餐饮市场阴晴不定的态度也为预制菜的未来添了一丝彷徨。
有趣的是,消费者对餐厅里的预制菜喊打喊杀,但对超市、便利店等零售渠道里的预制菜有着极高的接受程度。
有调查报告显示,到2025年,国内预制菜市场规模将突破8300亿元,其中C端市场规模占比将从两成上升到三成。
其中,外卖平台的客单价同比下降6.1%,堂食平均客单价降幅一度超过10%。
辰智大数据显示,截至2024第二季度,全国餐饮人均客单价仅为39.6元。
大约从去年开始,脱离低端小作坊往高端标准化转型就成了预制菜市场最不可忽视的出路。
大众点评显示,味知香的门店人均客单高达54元,锅圈在农贸市场的专卖店客单价也在这一水平。
预制菜走向C端零售,从某种角度来看,也是在逃离寒冬阴影下萎靡不振的B端市场。
当海底捞们忙着走向五环外,在县域市场开花结果时,预制菜的主要消费群体却还在五环内。
这两年里,一人食、户外野餐等消费概念仍然在消费市场游荡,预制菜品牌争抢零售大赛道的意义就此升华。
预制菜零售业务C端也充满变数,能跟卷得动的吃肉,卷不动的,恐怕连汤都没得喝。
尽管预制菜企业亏损连连,但这个行业始终没有消耗掉对资本与创业者的吸引力。
今年总注册量高达7312家,前八个月的数量就比去kaiyun手机网 开云登录网址年同期多出2000余家。
回望预制菜在风口上的这几年经历,一面被嫌弃,一面被追捧,这是一个两极分化再严重不过的市场。
虽然餐饮消费大环境较之从前发生骤变,但寒冬总会过去,缓慢恢复元气也在今年开始提上日程。
随着现制菜的热度与成本双重走高,未来这一类玩家或许会在餐饮市场上发展出新方向——
目前一部分餐厅舍弃预制菜,更多是因为消费者不肯接受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的非公平主义。
一旦这个消费体验趋于透明,本身就习惯在其他场景购买预制菜的消费者,未必不会提升自己的接受度。
因为可以确定,无论餐厅行业如何遮掩和拖延,餐饮预制菜透明化在未来必然是大势所趋。
而随着预制菜的崛起,未来的烧制菜市场也会进一步萎缩,成为相对高端小众的餐厅特色。
国内预制菜行业需要持续进行规范性变革,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行业后续良性竞争的前提。
从企业端来看,现存与预制菜相关的企业约为6.4万余家,注册资本普遍提高:
从生产过程来看,预制菜在这几年对原料、生产工艺、储存运输等环节的要求变得严苛——
这与超过5000亿元的行业市场规模相比,趋于专业化、标准化的头部企业还是太少,活得安稳的企业更是寥寥无几。
【投资人说】正在组建超级投资者社群、超级创业者社群、超级读者群、超级媒体群等,目前总人数已超10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