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商务部网站公布《关于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意见由商务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市场监管总局9部门联合发布。其中提到,加快制定完善预制菜相关标准,持续开展预制菜风险监测和评估,进一步严格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此前不久,市场监管总局、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农业农村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预制菜定义及范围、预制菜食品监管等四个方面对预制菜行业进行了规范。
有关预制菜标准加速出炉背后,是否意味着备受质疑的预制菜将“翻身”?不过,“预制菜被拒绝进校园”、“预制菜制作环境堪忧”,以及“3.15梅菜扣肉”等事件在前,消费者或还需一段情绪恢复期,标准出炉与预制菜走向大众或还有一段不小距离。
近年来,预制菜迅速“抢占”老百姓舌尖,从快餐品牌到农村宴席,几乎是无孔不入。市场火热背后,范围泛化、标准不统一、产业政策扶持范围不一致、消费者忧虑预制菜添加防腐剂等问题成为预制菜行业长久发展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今年“两会”上,亦有不少代表及委员呼吁预制菜标准的出炉。
行业困境倒逼标准出炉,《通知》直击消费者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对预制菜进行了明确定义。《通知》显示,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不添加防腐剂,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制成,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运输及销售条件,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
值得一提的是,与2022年中国烹饪协会发布的《预制菜产品规范》标准相比,《通知》关于预制菜的范围进一步收缩。《通知》表示,预制菜应当兼具预制化和菜肴的特征,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
具体来看,其不仅突出了预制菜不添加防腐剂的特点,且表示餐饮连锁中央厨房模式生产菜肴不纳入预制菜范围。此外,被剥离“消费者认知中”的预制菜品类还包括:仅经清洗、去皮、分切等简单加工未经烹制的净菜类食品;速冻面米食品、方便食品、盒饭、盖浇饭、馒头、糕点、肉夹馍、面包、汉堡、三明治、披萨等主食类产品;不经加热或者熟制就可食用的即食食品,以及可直接食用的蔬菜(水果)沙拉等凉拌菜。
《通知》中曾从健全预制菜标准体系建设、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统筹推进预制菜产业高质量发展三方面进行论述。主要包括上游严把材料质量关、链条端冷链系统的建设,以及监管端的监督审查等。
9部门联合发布的《意见》,则侧重传统产业转型与文化建设层面。主要在提升餐饮服务品质、创新餐饮消费场景、增强餐饮业发展动能、弘扬优秀餐饮文化、促进绿色发展、优化餐饮业营商环境等方面提出要求。
如在预制菜方面,《意见》指出,加快制定完善预制菜相关标准,持续开展预制菜风险监测和评估,进一步严格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引导相关机构建立预制菜技术联合开发平台,不断提升预制菜品质。
回归预制菜餐饮菜肴属性,意见提kaiyun手机网 开云登录网址到,鼓励餐饮领域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技术及智能设备研发与应用。为弘扬优秀餐饮文化,亦鼓励餐饮经营者主体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并支持符合条件的餐饮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信用类债券,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
事实上,预制菜行业发展迅速,已然是不可逆趋势。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市场规模为5165亿元,同比增长23.1%。数量上,据业内统计,目前我国26个省、直辖市布局预制菜肴产业,加工企业超过75000家。
为了预制菜行业的更好发展,给预制菜定位、推动餐饮赛道朝向更高科技、更广市场迈进,国家为预制菜进行着政策引导。从市场消费来看,更便捷的饮食、更健康营养的食物亦是消费者需求的真实反映。
业内人士表示,从标准出炉到落地,再到企业实践、消费者接受等环节,仍是一个漫长的适应过程。历史来看,当下,餐饮行业从业者众多、且不少外卖等平台入驻形式简单,这给行业监管增加了不小难度,亦让预制菜标准的普及增添不少迷雾。于消费者而言,食品安全事件的频频曝出,使得消费者对预制菜已经形成一个固有认知,不少消费者或已经将预制菜贴上“不健康、不新鲜、没营养”等标签。或许目前,颠覆消费者对预制菜的偏见才是重中之重。。
综上来看,预制菜想要真正成为“阳光餐饮”,社会各界需要齐力才能达到消费者“改观”的目的。如政府端,规则制定完善、落地实施、预制菜标准普及,以及监管惩处等;企业端自律自查,产出品质稳定且符合规定的产品等,只有多方协力为消费者呈现出干净营养健康的预制菜产品,或才是预制菜真正走向大众的不二法门。